第100章 改税制?_长生: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
顶点小说 > 长生: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> 第100章 改税制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00章 改税制?

  第100章改税制?

  “回陛下,是真的。”

  “臣亲自去皇庄走访过。”

  “皇庄的百姓确实活的比其他地方百姓要好。”

  铁铉起身回答。

  朱棣压了压手,示意铁铉继续坐下。

  皇庄的事,有专人管理,他几乎很少过问。

  现在看来,还是很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的。

  “让人把皇庄这十多年来的人口、钱粮等账本全都拿来。”朱棣对王忠吩咐道。

  “遵旨!”

  接着,朱棣继续看起了铁铉的折子。

  不知道过了多久,朱棣终于看完了,他合上折子,揉了揉眉心,消化了一下折子中的内容。

  折子中对税制的一些建议,在朱棣看来,确实不错,可以减轻百姓身上的负担。

  百姓负担过重,太子朱高炽跟他提过了不止一次。

  但他要做的事情,需要很多钱粮,不得不苦一苦百姓。

  这也让一些地方,发生了百姓造反之事。

  为此朱棣很是苦恼,却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。

  当然,他要是停下那些劳民伤财的事,再减免赋税,百姓身上的负担减轻,造反之事自然就少了。

  但,这是不可能的。

  现在铁铉的折子,却给了他一个新的思路,把百姓身上的负担,转嫁到地主的身上。

  按地征税,地越多,征的税就越多。

  他看向已经回来的王忠,问:“杨轩还没回来吗?”

  “陛下,还未!”

  王忠回答。

  特娘的,这厮一点也不靠谱……朱棣心里骂骂咧咧。

  现在已经九月份了,杨轩是五月下旬离开的京城,这都快四个月了。

  也不知道干啥去了。

  “若是回来,第一时间禀告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“传太子,太子少师,夏原吉入宫。”

  朱棣又道。

  铁铉的建议让他心动,但也知道,改动税制,很困难,尤其是对地主下手。

  搞不好,会发生动乱。

  在等待的时间里,朱棣便和铁铉看起了皇庄的账。

  发现皇庄的人口和收上来的钱粮,每年都在上涨。

  除了靖难期间有所影响之外,其他时间都是一片大好。

  “臣(儿臣)参见陛下(父皇)!”

  朱高炽等人来了。

  “免礼!”

  “谢陛下!”

  铁铉这时也起身向太子朱高炽行礼。

  “铁铉跟朕提了一些建议,朕觉得不错,找你们来商议商议。”

  “老大,你看看。”

  朱棣抬手将铁铉的折子递给朱高炽。

  后者恭敬接过,以最快的速度看完,然后转递给了太子少师姚广孝。

  夏原吉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,却也只能等着。

  朱棣没有着急,继续看皇庄的账。

  姚广孝看完折子后,就又递给了夏原吉。

  不过他的目光却在铁铉身上多停留了一会儿。

  良久,折子回到朱棣手上。

  太子朱高炽率先开口:“父皇可是打算改税制?”

  “没错,你不是一直跟朕说,百姓的负担太重,让他们休息休息嘛。”

  “这次铁铉想了一个好办法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  “儿臣也觉得很好,但税制一事事关重大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
  朱高炽道,显然他也是看出了这背后的隐患。

  “夏原吉,户部掌管着天下的赋税,这些年的农税情况,你仔细说说。”

  朱棣不满的看了朱高炽一眼,然后目光投向了夏原吉。

  “是。”

  夏原吉恭声行礼。

  接着就农税说了起来。

  不得不说,夏原吉的工作能力很强,这些数据都在他的脑子里存着。

  “陛下,总体上看,这农税每年都是上涨的,不过相比于洪武朝,农税上涨的很低。”

  “洪武朝因为培育优良粮种,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,所以农税涨的也快。”

  “不过永乐朝这十年来,粮种方面并未取得重大突破,粮食产量和洪武朝后期没什么区别。”

  “农税上涨也是因为开垦了不少荒地。”

  “还有就是加了一些税。”

  说最后这句话的时候,夏原吉还特意看了一眼朱棣。

  显然,加税,是经过朱棣同意的。

  没办法,朱棣太能花钱了。

  朱棣也知道夏原吉是在暗说自己,不过他脸皮厚,就当没看到,没听到。

  他望向姚广孝:“少师为何一言不发?”

  “陛下,臣觉得铁御史所奏之言于大明而言,利大于弊。”

  姚广孝开口说道。

  “细说。”朱棣示意道。

  “臣曾与长平侯讨论过王朝灭亡之因。”

  “其根源,在于土地。”

  听到这话,朱棣身子微微前倾。

  朱高炽与夏原吉也竖起了耳朵。

  “每逢王朝初年,国泰民安,一片蒸蒸日上,呈现盛世之景。”

  “可王朝末年,天下大乱,饥不果腹,人相食。”

  “造反之事,接连不绝。”

  “可这与土地有何关系?”朱棣忍不住问,他隐隐觉得这其中隐藏着天大的秘密,但没人系统的与他说过。

  “王朝初年,由于天下大乱,人口锐减,所以王朝初是地多人少的局面。”

  “所有人都能活得下去。”

  “可随着时间推移,地主豪强,贵族不断兼并土地,百姓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,但人口却是随着时间增加的。”

  “这片土地上,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。”

  “当呈现地少人多的局面后,许多百姓就得饿肚子,甚至饿死。”

  “而百姓手中的土地减少之后,朝廷的财政收入就会减少。”

  “为弥补亏空,朝廷又不得不加税。”

  “如此恶性循环,只会导致一个结果,百姓造反。”

  “朝廷为平乱,又不得不增加赋税。”

  “接着,便是造反不断,天下大乱。”

  “直到一个新的王朝建立。”

  “简单说,就是王朝初期,资源丰富,皇帝,官员,地主士绅,百姓都可以分到足够的资源。”

  “王朝末期,资源大多都在地主士绅和官员手里,朝廷和百姓只有少量资源。”

  “而这所谓资源,最典型的就是土地。”

  “铁御史所奏之策,可有效扼制土地兼并这一情况。”

  “所以臣才说,于大明而言,利大于弊。”

  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7tyc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7ty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